Personal profile
梁欣廉,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3年于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以优秀博士论文成绩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源支持感知与认知,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利用无人机、移动平台、主被动传感器实现复杂场景...
more+2024年度,Mspace课题组全体同学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一年,是课题组在高水平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的一年,也是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一年。
本年度,课题组成员共在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成果涵盖遥感、地理信息、生态系统等研究领域。其中:
陈健昌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研究成果,对近十年来近距离感知树种分类进行总结,包括研究方法(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数据源(光谱、空间和时间域),并对研究挑战、影响因素、研究潜力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
姚海云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和《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发表高水平论文,其工作基于绝对和相对定位实现了高精度多源融合定位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定位取得突破,并提出了一种顾及森林样地全局的林冠下高效自主探索方法,实现了无人机在有限续航时间内高效自主探索,完成森林样地数据高效采集;
戚瀚文、王晓晨、代许松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发表论文,其中戚瀚文提出样地级森林一级枝建模算法,并首次在样地尺度上对一级枝建模进行了定量评价,相较传统方法在关键指标上取得重大提升;王晓晨提出基于角度的稳定特征提取方法,实现了复杂林下环境的鲁棒实时定位与建图,突破密集枝叶、杂草等地物不稳定特性的限制,轨迹精度相对于现有方法提升一倍,从10cm降低到5cm,为新型森林调查提供了轻便、可靠的定位方案与覆盖完整的三维空间信息;代许松首次利用地面点作为配准基元,不需要树木特征提取,提出一种基于菱形区域的对应关系建立方法完成森林TLS点云配准,在森林点云无靶标配准方向取得突破;
张庆军的研究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Forest Ecosystem》,提出树干补偿、椭球定向搜索算法,有效应对森林环境中的遮挡效应,在森林点云单木分割领域取得突破。
王旭则在中科院一区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上发表重要论文,揭示了ATL08产品观测精度在时间序列上存在波动现象,并解释了引起精度波动的主要因素是积雪和表面覆盖率等因素的周期性变化,该项工作为筛选高精度ATL08观测数据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也提示了在应用其他激光测高产品时也应注意观测精度在时间序列上的波动问题。
2024年度课题组发表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标志着课题组在多个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学术成果外,课题组成员在各类创新活动、学术竞赛及科研奖励中表现优异,获得多项殊荣。姚海云和戚瀚文分别荣获“2023-2024学年度武汉大学学术创新二等奖”,王晓晨在ISPRS GSW 2023地理空间信息周中荣获“最佳报告奖”和“旅行资助奖”,王旭则在“第四届全国空间信息产业与国际标准化会议”中摘得“优秀学生报告奖”。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课题组成员积极推动创新研究的实际应用,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戚瀚文、王晓晨、代许松、姚海云、修田雨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这些成果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组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与实际影响力。
2024年度课题组授权专利
课题组始终坚持“科研与育人并重”的理念,成员的成长与发展也成为年度工作的亮点之一。本年度,姚海云荣获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戚瀚文、张庆军、王旭、邓雪洁和王殷瑞分别荣获2023-2024年度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陈健昌、王晓晨和邓雪洁分别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二等)。
此外,修田雨成功获得CSC公派留学资助,戚瀚文在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中获得混合团体第二名,邓雪洁在武汉大学研究生乒乓球比赛中勇夺女双冠军并被评为“院级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展现了课题组成员在学术之外的综合素质。
这一年的成果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努力与奉献,也得益于学校和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展望未来,课题组将继续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争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为科研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