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红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师拼音名称:Zhou Zhonghong
- 电子邮箱:
- 入职时间:1970-12-03
- 所在单位:动力与机械学院
- 学历:大学本科毕业
- 性别:男
- 联系方式:zhouzh@whu.edu.cn, http://jszy.whu.edu.cn/zhouzh/zh_CN/index.htm
- 在职信息:离退休
- 所属院系:动力与机械学院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通讯/办公地址:
教师博客
二十一 说年
发布时间:2023-04-11 点击次数:
二十一 说年
【禾部】秊,穀孰也。从禾千聲。《春秋傳》曰:
“大有秊”。奴顛切。说文解字,年,禾谷成熟。
字形采用“禾”作边旁,“千”是声旁。《春秋
传》上说:“大有收成”。清代段玉裁《说文解
字注》[1],年,穀孰也。爾雅曰。夏曰歲。商曰
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年者,取禾一孰也。从
禾。千聲。奴顚切。古音在十二部。春秋傳曰。
大有年。宣十六年經文。穀,梁傳曰。五穀皆孰
爲有年。五穀皆大孰爲大有年。
参考资料
[1] 喻遂生.文字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156.
说明
本文引用的图片和文句,若有侵权,告知必删,并
致歉意。
二十二 知与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湖北教育岀版社,
2010年7月第二版)《两小儿辨日》中,对“孰
为汝多知乎”?注:“‘知’通‘智’,智慧”。
那知智就是通假吗?《古代汉语》[1](王力主
编,1999年5月第三版)中:常用词(三)123,
知:zhi 四声,知识丰富,经验丰富,见解高
明。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去所与,不知”。
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智。讲的是知与智是古今字
假借义。那个时代还沒有“智”字。胡培俊先
生在《古代汉语·辅导》[2]《左传·烛之武
退秦师》中,对“失去所与,不知”注:知智
列入古今字,还说:知,知识,智慧来自知识,
故引申为智慧,后作智。
从上面几个例子看,在《春秋左传》成
书那个时代,知智是古今字,假借义,是六书
的本无其字的假借。不是通假关系。那初中课
本讲是通假,又怎么理解呢?王力先生在《古
代汉语》中有注: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
不智也”。直接用智字,讲的是孟子成书时已
经有了智字了。孟子成书晚左传100多年,那时
知智同存。是否可以说,若在此之后用“知”,
就是通假。初中课本引用的是《列子》。《辞
海》注《列子》早佚,今本《列子》为晋人所
作。晋比春秋晚500多年。说知通智也毫无疑问
了。
再看两个例子。一、在《古汉语常用字典》
(2005年9月第四版商务印刷版)中,知字条注:
通智,聪明,智慧,《商君书· 更法》,“知
者见于萌”。这里讲的是通假。《商君书》成
书战国中晚期,晚于春秋左传成书时代。当时
知智同存。说知通智是对的。
二、《辞海》,(1996年6月第三版)知
条注:知,通智,《礼记· 中庸》“好学近
乎知”。《礼记》西汉戴圣编撰,成书比战国
更晚,知智同存,说知通智是对的。
从上分析看耒,要判断知与智是假借还是
通假,就要看选文的出处年代。不难发现,
上古先秦春秋中早期成文,如《左传》中出
现的知,是六书本无其字的假借;春秋中期
以后成文出现的知,应看成本无其义,依声
托字的通假。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
1996,123.
[2] 胡培俊.古代汉语辅导及習题集(第一册)
M, 第2版.北京:崇文书局,2014,16-20.
说明,
本文引用的图片和文句,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并致歉意。
2015年6月
图22-1 两小儿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