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环学院陈朝吉教授课题组博士后招聘(长期有效)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陈朝吉教授团队从事生物质材料(木材、竹材、纤维素、甲壳素等)的结构设计、功能化及高附加值循环利用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以天然材料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材料-能源-环境问题。现因工作需要,拟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2-3名。欢迎具有木材、天然高分子、材料、化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科研人员申请。
一、申请条件
1、热爱科研工作,有较强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近5年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论文已答辩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和研究经历;
3、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较强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区SCI论文2篇及以上,或1区Top期刊论文1篇及以上,熟悉木材化学、高分子化学、储能电池、3D打印等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者优先。
4、身体健康,符合武汉大学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二、岗位职责
1、岗位工作内容:参与课题组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合作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协助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2、岗位研究方向为:木材竹材多尺度结构设计及功能化、天然高分子分子定向设计、3D打印、电化学储能电池、太阳能海水淡化及空气水收集、生物质基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可降解生物塑料等方面。
三、岗位待遇
1、工资及福利待遇按国家博士后相关规定和武汉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2、年薪20万至30万人民币,特别优秀者具体薪资待遇面议,另有科研成果奖励。
3、协助申请博士后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
4、学校提供博士后公寓或住房补贴,为子女入学入托提供条件保障。
4、博士后出站优秀人员可以竞聘学校聘任的特聘副研究员、特聘研究员或固定岗教职,或推荐国外名校名师博后职位。
四、招聘程序
1、申请人首先通过电子邮件联系,请随邮件发送详细的个人简历一份及能体现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至 chenchaojili@whu.edu.cn。
2、初选合格者将通过视频会议或邀请到武汉大学面试。
3、通过面试者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即可按武汉大学网页(博士后管理)中关于申报博士后的程序进行申报进站。
五、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29号,武汉大学信息学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邮编:430079。合作导师:陈朝吉教授。简历材料请发送:(chenchaojili@wh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博后申请。
博士后管理政策咨询:武汉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pdto@whu.edu.cn),网址:(http://postdoc.whu.edu.cn/)。
六、合作导师简介
陈朝吉博士目前任职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质材料多尺度设计及资源化利用”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聚焦于生物质材料(木材、竹材、纤维素、甲壳素等)的结构设计、功能化及高附加值循环利用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以天然材料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材料-能源-环境问题。陈朝吉博士在木材纳米技术领域取得若干突破,与合作者共同开发了包括与钢铁一样强但只有其六分之一密度的超级木材、可图案化设计的美学透明木材、用于清洁能源存储的木材基电池及电容器、用于生产干净水的木材基太阳能蒸发器、超薄超强的木材基耳机声学振膜、弹性木材离子导体、木材基可降解生物塑料等在内的新型木材功能材料。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发表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包括Nature、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Joule、Chem、Matter、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Materials Today、ACS Nano、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截止2021年5月,27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引用10,000余次,H因子56(谷歌学术)。入选斯坦福大学 “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 2019年榜单(位于前0.3%)。此外,申请美国专利4项,中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Science、麻省理工科技评论、BBC、CNN、美国之声、纽约邮报、科学美国人、新华网、印度时报等杂志及媒体进行亮点报道。与团队发明的超级木头入选2018 R&D 100 Awards,发明的石墨-纤维素复合材料入选马里兰大学2018年度发明奖(为物质科学领域唯一入选)。关于赝电容型钠离子储存机制的研究工作入选“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及“2015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十大科技进展”。